发布时间:2024-03-28 浏览量:0
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一人群却深受苦恼。为什么春季,过敏性鼻炎会高发?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常见的过敏原都来了:杨絮、柳絮、蒿类、花粉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等问题都开始出现。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全世界约有5亿~10亿人患病,我国成人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为8.7%-24.1%。
其典型的四大症状是:鼻子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随着致敏花粉飘散季节的到来,花粉症患者的鼻、眼症状发作或加重。如果致病因素以室内过敏原(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为主,症状多为常年发作。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为开端的、有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pro-inflammatory cells)以及细胞因子(cytokines)等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不光会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睡眠质量不高,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它还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40%的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在有鼻部症状的同时还可伴喘鸣、咳嗽、气急、胸闷等肺部症状。
AR常规治疗措施一般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但是现有的方法容易复发,不能逆转免疫失衡状态,以特异性免疫治疗为例,脱敏周期长,并且存在局部或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因此,针对于过敏性鼻炎,迫切需要新的干预手段。
△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
干细胞与过敏性鼻炎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力,还具有组织修复、免疫调节和分泌各种生物因子的能力,被认为是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潜在策略。
多项动物实验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中发挥了免疫调节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种特性:能够分化成各种成熟的细胞系,分泌对细胞生存和增殖至关重要的可溶性因子,归巢迁移到确切的损伤部位进行损伤修复,抗炎抗菌并调节免疫反应。
近年来,MSCs被证实可一定程度的抑制炎症,是一种很有使用前景的AR研究方法。Cho等人发现,在AR小鼠模型中,MSCs可以定位于鼻黏膜并通过对过敏原的Th2型免疫反应转变为Th1型反应,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有效的缓解AR的症状[8]。Yang等人发现,外源性MSCs迁移到有炎症的鼻组织,通过上调IFN-γ水平,增强了Th1免疫应答,而通过下调IL-4、IL-5和IL-10表达,抑制了Th2免疫应答,从而减弱了病理改变。
2021年10月,齐鲁细胞治疗公司与烟台毓璜顶医院合作开展的名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的项目通过了国家卫健委的备案审批,该项目是全球首个干细胞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开启了过敏性鼻炎的防治的新篇章。据悉,该项目目前进展非常顺利,已完成全部入组。后续我们也会做相关的专题报道。
研究案例
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过敏性炎症。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可以改善多种免疫介导的和炎症性疾病。研究人员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中的作用,与抗白三烯的功效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对过敏性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模型中通过下调Th2免疫反应,促进Th2向Th1免疫反应的转变来调节过敏性鼻炎的免疫反应。
在动物研究中,研究者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对过敏性鼻炎大鼠进行注射,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模型大鼠打喷嚏、揉鼻子的鼻部症状和鼻粘膜病理学的变化。同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降低了血清白细胞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免疫球蛋白E的表达。
此外,间充质干细胞还降低了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鼻粘膜中组胺的表达和巨噬细胞的募集。由此,推断间充质干细胞对过敏性鼻炎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来实现的。
△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和组织修复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旁分泌作用和分化能力,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组织修复因子,并能迁移到受损部位,分化成体细胞,进行组织修复。
有相关研究,研究者将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腹腔注射后,发现其迁移到鼻和肺组织,并通过抑制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中的Th2淋巴细胞来改善上气道和下气道的气道重塑和气道炎症。
未来展望
《Stem Cells International》(国际干细胞)曾发表过一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鼻炎的应用研究,介绍了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及基于干细胞的鼻炎临床治疗方法应用。
大量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在多种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安全有效,无副作用,随着对于干细胞的临床研究的深入,在众多领域的一个积极向好的表现,也让我们对干细胞在过敏性鼻炎方向有了新的希望,我们也相信,随着技术成熟,以及其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的不断推进,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为许多饱受鼻炎折磨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治愈策略,造福大众。
【注】文章内容旨在科普细胞知识,进行学术交流分享,了解行业前沿发展动态,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