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3 浏览量:0
前言
INTRODUCTION
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覆盖全身,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约占个体体重的16%。其外层表皮可抵御病菌入侵,防止水分流失;真皮层含血管、神经等,能感知冷热、疼痛等刺激,还为表皮提供营养。同时,皮肤参与体温调节,通过出汗散热,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
因为皮肤在人体的外层,所以很容易遭受外伤性破坏,尤其是烧伤。烧伤会严重破坏皮肤的这些功能。轻度烧伤可能使皮肤屏障受损,增加感染风险;中重度烧伤时,皮肤的保护、感知和体温调节功能近乎丧失,大量体液渗出,极易引发感染、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烧伤不仅是身体上的重创,更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传统治疗方法在面对大面积或深度烧伤时存在诸多局限,难以快速有效覆盖创面,易引发感染,感染控制难度大;自体皮源有限,常需多次手术,增加患者痛苦与风险;对深度烧伤创面修复效果欠佳,易留严重瘢痕,影响外观与功能,还可能出现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出现,为应对烧伤带来了曙光。
(一)促进创面愈合
多向分化能力: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分化为皮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直接参与受损皮肤组织的再生,补充因烧伤而受损或死亡的细胞。
分泌生长因子:能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刺激血管生成,为烧伤部位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加速愈合。
调节炎症反应:烧伤后炎症会加重组织损伤,间充质干细胞可释放抗炎细胞因子如 IL-10 和 TNF-β,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创造有利于愈合的环境。
抗氧化与抗凋亡:通过激活 PI3K/Akt 信号通路减少烧伤创面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热损伤导致的死亡,促进细胞存活和组织修复。
(二)改善烧伤预后
减少瘢痕形成: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蛋白,并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使新生成的皮肤更接近正常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减少疤痕的形成。
脏器功能支持:间充质干细胞在脏器功能支持方面也前景广阔,包括对于烧伤以后的心血管的支持、肝肾功能的支持、心肺功能的支持等,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
多项临床研究案例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应对烧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8年,发表在《中外医疗》杂志上的关于新鲜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29例急性重症眼表烧伤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干细胞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重症眼表烧伤,对减轻炎症,缩短病程,重建眼表及减少并发症起到关键作用。
2020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烧伤患者中厚供皮区创面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项目备案,是国内第一个获批的干细胞治疗烧伤临床研究项目。
(一)联合应对方案的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与生物材料结合,开发出具有更好效果的复合制剂。例如,将间充质干细胞与水凝胶、胶原蛋白等生物材料结合,制成可用于创面修复的凝胶或敷料,不仅可以为干细胞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还能促进干细胞在创面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此外,间充质干细胞也可与传统的烧伤治疗方法,如皮肤移植、药物治疗等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效果。
(二)个性化应对方案的推进: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烧伤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应对方案或会成为趋势。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最适合来源的干细胞、剂量、使用方式和应用时机等,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面临的挑战
尽管间充质干细胞在应对烧伤方向具有一定的临床前景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应用标准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应对烧伤时最佳使用途径、剂量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研究的方案差异较大。
(二)细胞来源和质量控制: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效果上可能存在差异,且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等过程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细胞的活性、纯度和安全性。
当然现有的临床研究积极向好的反馈,干细胞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为烧伤、烫伤、各种难以愈合的创面应对带来希望。此外,随着科研工作者们对干细胞治疗皮肤损伤项目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会造福更多的烧伤患者。
【注】文章内容旨在科普细胞知识,进行学术交流分享,了解行业前沿发展动态,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