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
科普日常 |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方向研究的惊艳成果

发布时间:2025-03-26    浏览量:0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前言

INTRODUCTION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在医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无数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只为攻克那些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而如今,干细胞技术在各类疾病研究中积极向好的表现,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再生医学的前行之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1

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基石


干细胞,这一神奇的细胞群体,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独特能力。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生命的 “万能种子”,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分化成人体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等。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干细胞成为了再生医学领域的核心力量。它可以通过替代受损或死亡的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再生,从根源上解决许多传统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如特刊主编Herb Brody所说:“再生医学是一系列大胆的技巧和技术的集合,其目的是使我们的生理状态得以恢复到原有状态。



2

干细胞

相关的惊艳成果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皮肤烧伤方向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严重烧伤一直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大面积的皮肤损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容易引发感染、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植皮手术,但供皮区有限,且术后往往会留下明显的疤痕。而干细胞技术的应用,为烧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科学家们从患者自身提取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使其成为皮肤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移植到烧伤部位。这些干细胞就像一群勤劳的 “小工匠”,迅速在受损部位安家落户,分化成各种皮肤组织细胞,促进皮肤的再生。临床案例显示,许多接受干细胞技术的烧伤患者,皮肤愈合速度明显加快,疤痕也明显减轻,重新找回了自信的笑容。

皮肤干细胞与应对策略:皮肤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干细胞,其中最常见的是间充质干细胞(MSC)和表皮干细胞(ESC),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共同维持皮肤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当皮肤遭受烧伤时,MSC通过向真皮层提供细胞支持,促进组织重建;ESC则在表皮层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增殖和分化修复受损的皮肤。同时,干细胞可以通过加速愈合、改善疤痕结果、更好地再生皮肤及其附属物、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减少纤维化和感染的风险。同时,干细胞还显示出通过旁分泌信号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的潜力,从而证明了它们在长期烧伤护理中的疤痕管理中的潜力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让骨折不再成为难题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损伤,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折,尤其是伴有骨缺损的情况,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


干细胞在骨骼修复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将其与合适的生物材料相结合,植入骨折部位,能够促进新骨的形成,加速骨折愈合。在一些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4 年 9 月 3 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邹卫国研究员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 “Itm2a expression marks periosteal skeletal stem cell that contribute to bone fracture healing(整合膜蛋白 2A 表达标记着参与骨折愈合的骨外膜骨骼干细胞)” 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表明,整合膜蛋白 2A(Itm2a)可标记骨外膜上的一群骨骼干细胞,这群细胞在骨折损伤修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对于一些长期不愈合的骨折患者,经过干细胞技术应用后,骨折部位逐渐长出新的骨组织,恢复了正常的骨骼功能


自MSC发现至今已有50余年,基于MSC的组织工程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笔者认为以下3方面特征使得MSC在组织再生领域脱颖而出:

(1)有利于减轻异常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能力;

(2)产生生长因子的旁分泌或自分泌功能;

(3)分化成靶细胞的能力。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为心脏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心肌梗死会导致大量心肌细胞死亡,心脏功能受损。干细胞技术为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研究发现,将干细胞注射到心肌梗死部位,它们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改善心脏功能。一些早期的临床试验已经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接受干细胞的患者,心脏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虽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但它无疑为心脏病的应对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目前抗心肌缺血,抗心肌纤维化,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等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逆转心肌细胞坏死和改善心脏功能。

近年来,干细胞技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新方向,而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损伤组织修复。移植后能够使坏死的心肌细胞再生,避免坏死区域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瘢痕组织导致心功能的永久性减退,使患者能够明显获益。

机制:

(1)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

(2)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3)间充质干细胞的抗凋亡作用,从而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少心肌酶外漏,具有积极逆转心肌受损、改善心力衰竭进程的作用来改善心功能。

(4)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抑制炎症反应、抗纤维化、趋化及归巢等过程。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点亮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希望之光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在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


近日,国际期刊杂志《脑血流与代谢杂志》:国际脑血流与代谢学会官方杂志发表了一篇“基于干细胞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转化方面的进展”的文献综述。本综述从推进临床转化的角度概述了基于干细胞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介绍了不同的细胞类型、递送途径和生物分布、潜在的作用机制以及干细胞技术的持续改进。

目前,已有255项使用MSCs应对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SCI、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的注册临床试验,其中9项处于III期试验阶段。研究显示,对于SCI患者,骨髓和脐带来源的MSC安全且耐受性良好,能显著改善神经系统;在针对ALS患者的BCT-002研究中,MSC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有所改善,但诱导神经营养因子能否安全减缓ALS疾病进展有待大规模试验验证。


干细胞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干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应对作用,大致可分为细胞替代、旁分泌信号传导、免疫调节和刺激内源性修复过程。

例如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将干细胞移植到损伤部位,它们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和连接,有望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在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中,干细胞分化产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能够补充患者大脑中缺失的多巴胺,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虽然这些研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们离治愈这些疾病更近一步。



3

挑战与展望


尽管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干细胞的来源和质量控制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获得足够数量且安全有效的干细胞,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其次,干细胞技术的安全性和长期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此外,干细胞技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对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的未来充满信心。未来,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更加高效、安全的干细胞制备技术,降低治疗成本。同时,随着对干细胞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干细胞技术将更加精准、个性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技术将在再生医学领域大放异彩,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璀璨之光,它让我们看到了治愈那些曾经被认为是 “绝症” 的希望,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健康生活充满了期待。让我们共同关注干细胞技术的发展,见证它为人类带来的更多奇迹。





【注】文章内容旨在科普细胞知识,进行学术交流分享,了解行业前沿发展动态,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向上滑动阅览

[1]  Jeschke MG, van Baar ME, Choudhry MA, Chung KK, Gibran NS, Logsetty S. Burn injury.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6(1):11.

[2] 李娟, 陈淑香. 新鲜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29例急性重症眼表烧伤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 2013, 32(31):75-75.

[3] Jianyu Lu, Wei Zhang, Yushu Zhu, Pengfei Luo, Xirui Tong, Sujie Xie, Luofeng Jiang, Xinya Guo, Jie Huang, Minyi Gu, Xinran Ding, Shuyuan Xian, Runzhi Huang, Shizhao Ji, Zhaofan Xia.Revealing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Stem Cells in Burn Heal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ILEY,16 December 2024.

[4] Wenhui, Xing,Heng, Feng,Bo, Jiang et al. Itm2a expression marks periosteal skeletal stem cells that contribute to bone fracture healing.[J] .J Clin Invest, 2024, 134: 0.

[5] Wang Y, Cao Y, Xie W, et al. Advances in clinical translation of stem cell-based therapy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25 Jan:271678X251317374.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