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8 浏览量:0
慢性胃炎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中国,其发病率尤为显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数百万患者因慢性胃病接受治疗,而在中国,约有超过50%的人口曾遭受过胃病困扰。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升高。这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往往被忽视,但其潜在的健康威胁却不容小觑。
慢性胃炎的病因
REASON
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除此之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药物使用也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长期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烟熏等刺激性食物,或是频繁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都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受到持续性损伤。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及时识别并治疗慢性胃炎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慢性胃炎治疗现状
SITUATION
尽管现有的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在缓解症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们并未能根本解决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损伤问题。长期使用药物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特别是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
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其不可逆的病理过程。一旦胃黏膜发生了明显的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现有的药物无法有效逆转这些病理改变。此外,由于胃黏膜的再生能力较弱,受损的胃黏膜很难在短期内得到修复。
干细胞与萎缩性胃炎
PART 01
韩国一研究团队在行业期刊《药理学前沿》上发表了题为Rejuven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Concerted Actions of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evented Gastric Cancer的研究成果,研究证明通过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协同作用使幽门螺杆菌相关萎缩性胃炎恢复活力,从而预防胃癌。
研究人员使用人胎盘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 (PD-MSC) 及其条件培养基 (CM) 在小鼠/细胞模型中应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萎缩性胃炎,以探索其应对效果并阐明其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比较了粪便微生物组对 PD-MSC 应用的反应变化,并对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进行了十次 PD-MSC 应用研究,然后在约 36 周龄时被处死进行终点测定。
这些动物的平均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但在 PD-MSC 应对研究后这种现象消失了(p < 0.01)。对照组的各种病理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炎症、胃萎缩、糜烂/溃疡和发育不良改变(p < 0.01),但这些在 PD-MSC/CM 组中均显著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动物的 Lgr5+、Ki-67、H + /K + -ATPase 和 Musashi-1 表达均显著增加,而 PD-MSC 组的炎症介质、MMP 和凋亡执行者显著减少(p < 0.001)。
未来展望:干细胞守护胃部健康
PART 02
在相关动物研究中,2015年,一个国内研究小组利用大鼠模型,深入研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如何加速胃溃疡的愈合过程。他们在大鼠的胃溃疡周边胃壁浆膜下注入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第10天和第25天对溃疡面的恢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测。
△干细胞组与对照组的对比
研究团队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上调COX-2的表达,促进PGE2的生成。这一变化进而引发胃黏膜血管的扩张,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同时促使胃黏液的分泌增多。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溃疡的愈合质量,还有效地修复并重建了受损的胃黏膜组织。
在临床研究方面,2019年国内进行了一项关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该研究共招募了25名慢性胃炎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9岁,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乏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研究团队每隔一天为患者进行一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每个疗程包含两次。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2到3个疗程的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结束时,这25名受试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反酸和厌食等。其中,10名受试者被判定为治愈,13名受试者的治疗被判定为有效,整体有效率高达92%。
研究应用完成后,对于那些临床上被评定为治愈或有效的受试者,通过胃镜复查发现,他们胃黏膜上的慢性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已基本消失。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应对慢性胃炎方面的临床效果,并能有效地缓解受试者的临床症状。
“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是保护胃健康的最佳手段。现阶段我们也期待着细胞技术的早日成熟,为更多有需要的、备受胃炎困扰的朋友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注】文章内容旨在科普细胞知识,进行学术交流分享,了解行业前沿发展动态,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